达康书记也挨批:不是尽量而是必须!
在《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有段关于达康书记与陈老在处理司法腐败后遗症的负面影响问题上的对话。
针对司法腐败后遗症问题,达康书记说政府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并用了“我们尽量…”。
陈老马上严肃地打断,并纠正他说:“不是尽量而是必须,不能又得出事儿。”
此时,达康书记面面相觑,表情包很丰富,有些尴尬:“您说的对!陈老。”
达康书记用“尽量”一词,被陈老及时打断并纠正了!实际上也被陈老委婉地批评了一下。
因为,在陈老看来,达康书记还是没有意识到,对待与处理司法腐败后遗症问题严重性的责任性质区别。司法腐败问题不是GDP问题。
“不是尽量,而是必须…”表达语句,是一种强调责任重要或严重性的约束限制式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结构也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最为普通常见的责任沟通语言对话表达结构。
下面,我们来看看类似剧中的几个对话场景:
A:“明天我尽量准时到。”
B:“不是尽量,而是必须准时到。”
A:“我今天尽量完成。”
B:“不是尽量,而是下班前必须完成。”
A:“我回来时尽量避免打扰到你休息。”
B:“不是尽量而是必须不能打扰到我睡觉,我明天要早起。”
这几个对话,都是强调与纠正责任重要性或严重性的对话。
为什么我们喜欢习惯用“尽量”?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某个特定事情很重要,但感觉结果控制有一定难度,故而用“尽量”来表达。其目的也是想给自己在“努力做”的结果预期控制方面,可以预留了一定的责任空间与余地。
为什么会被人纠正为“不是尽量而是必须”?
很显然,纠正一方已经意识到了说“尽量”的一方搞错了责任的属性(性质)。因为用“尽量”一词代表我们把责任归纳为程度性结果问题,而“必须”一词代表我们把责任的问题属性归纳为原则性问题,而两者存在绝然不同的责任边界的区别。这也能看出来我们可爱的达康书记在对待司法腐败问题与GDP问题的责任思维如出一辙。
当我们说“尽量”时,把问题性质留在或理解为能力责任范畴,惯性地给自己留有“也许我努力了,尽力了,但还是没有达到结果预期”的程度性责任问题空间、余地与幻想。
当被他人(上级领导)及时打断,并用“必须”来纠正。其实本质上,也是纠正了说话者的责任(象限)边界的属性范畴。
纠正者言外之意:这个问题你搞错责任性质(属性)了!这不是你的能力责任问题,而是你的角色责任问题,一定要从理解这两种责任边界的根本区别,要从责任属性的思想源头上纠正过来。从而达到突出与强调这个责任问题不是程度性问题而是(责任)原则性问题。
我们知道,达康书记长期热衷并一心扑在城市GDP的增长速度与程度上。久而久之,养成了达康书记强大的程度性的能力责任思维,但正是因为程度性责任思维过于强大,从而导致了原则性的角色责任监督的忽视。达康书记缺乏角色责任思维监督管理意识也是间接导致了剧中的“丁义珍失逃”、区长懒政不作为”的识人、用人失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在我们明白了,达康书记都被抢话了、批评了,居然是因为潜意识里不清楚能力责任“努力做”程度性责任思维与角色责任“必须做”的原则性责任思维的根本区别。
平时我们与上级沟通工作时,习惯用“尽量、努力做”来表达自己做事认真谨慎,也以为这样能体现自己的责任心。
其实,说“尽量做、努力做”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得到好的沟通反馈,其前提是我们首先需要判断,这个事情是属于原则性的角色责任问题还是属于能力责任问题范畴属性。如果是程度性问题需要我们用“努力做”来表达,从而看出我们的意志力;如果是原则性问题需要我们用“必须做”来表达,以看出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是否端正。
职场中,我们不妨试试在原则性问题与程度性责任问题上的沟通语言表达,这不仅仅是批评纠正的问题,而是能够一眼看出来一个人在职场中的责任思维习惯侧重面,更能体现一个人全面、理性系统的责任思维模式。
本文责任现象公式思维记忆方式:
R2(N)≠R1(0)
努力做≠必须做
能够做好努力做的事情,不代表你能够做好必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