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9-作者:冬日暖阳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一)责任与感性

哲学家笛卡尔曾经有句名言:“我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模式,我以后用它来解决其他问题。”作为一名管理咨询师,我一直以这句话作为我的职业信条。在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责任”二字,“责任心”、“责任感”也几乎变成管理问题的代名词。我们习惯随意地使用责任心、责任感去评价自己和他人。“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某某人责任心很强”、“某某人做事一点都不负责”这样的评价随处可见。


《中国青年报》上曾刊登一篇文章“以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二”,文中提到“所谓责任感,就是能够谨慎地衡量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担当精神。在极端个人主义和泛市场化的冲击下,当社会上弥漫着庸俗、市侩、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气息时,更需要青年这个最具活力的群体以自身的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此文的“责任理性”与我的“理性责任”不谋而合,但并未指出到底何为理性的责任,提到的词仍然是“责任感”。


那么责任到底是什么?
百度一下“责任”,我们发现: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你会发现对“责任”这个词概念的解释极其不严谨。我们知道,当一个事物的概念太大,我们就无法洞察它的内在本质。


如我们嘴上常说的“责任心”、“责任感”,字面结构就告诉我们――太感性。当一个词太感性、太笼统时,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给定标准,人在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待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这种所谓的“责任心”、“责任感”就无法得到公正的判断。


孔子说:如果我统治国家,首先要做的是字词的定义。因为字词的定义决定行为。正是因为“责任”的概念过于笼统和感性,导致我们接触到的责任教育通篇都是励志故事,最后作者总结出“责任重于泰山”、“责任胜于能力”、“责任就是绩效”等等,总之,凡是和责任有关的都是重要的,但都还只是感性认知。


(二)责任属性理性思考


为什么当下的管理学乃至国民教育体系中都没有《责任管理》或《责任学》等课程,而不像《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等学科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游离在“责任”概念之外,没有人系统地深入地研究“责任”的内核究竟是如何构成的。


经过十五年的
研究与实践,我提出了责任内核构建的原理,并根据这个构建原理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理性责任4R矩阵


为了区分传统的责任教育,我们提出了“理性责任”概念,因为我们不是一味地感性、只强调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忠诚、感恩、责任感”等“假大空”的教条主义。我们从本质上区别于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责任故事管理书籍和“责任胜于能力”等励志培训教育。我们发现了责任的内核原理,找到了责任问题的分类,并提供了系列的管理规则与方法。不仅组织成员本人可以发现自身的责任结构,企业组织也能洞察成员的责任表现形式,并根据这些趋势调整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


一个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有元理论,比如《营销学》就是基于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理论方才逐渐发展和完善,并形成新的学科。《责任动力(4R4P)学》的元理论就是责任原理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新责任管理范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关责任的概念问题。


励志式责任管理范式走向没落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责任概念内涵的深入认识,仅仅是停留在责任外延的举例说明,过于感性、空洞和教条,无法上升到理性层面,更无法提供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责任”的定义与构建两要素


在分析了旧的责任范式对责任定义的偏颇之后,作为责任新范式的理性责任对“责任”的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责任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因此,本理论将责任定义为:      责任本质上是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   


我们提出责任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和先决条件: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并且受社会各种关系的约束,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一种静态的力量存在于社会中。本文将这种静态力量统称为约束力。比如,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流程、文化习俗都是约束力量。
约束力包括企业正式的、法定的、具有强制惩罚性的规章制度和具有道德舆论性的、不具有法定强制惩罚性的社会和
企业文化。前者统称为显性约束力、或强制约束力,后者称为隐性约束力或非强制约束力。


2、人的社会行动源自各种力量的驱动,这种驱动力量是实在的、动态的,本文将这种动态力量统称为驱动力。比如,我们追求的权利、利益、安全、社会地位等都是这种驱动力量。
驱动力包括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外驱动力是行为人行动的维系力,符合社会、组织的共性利益;内驱动力是行为人行动的突破力,存在个体差异性。


(四)理性责任矩阵建模与管理运用简介


基于责任构建的两要素分析,我们通过对约束力、驱动力进行属性再分析,构建成责任(约束-驱动)矩阵,建立了责任数学分析模型
责任矩阵认为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理性力量,因为它包含了两种力量:约束力和驱动力。
责任公式和图式数学建模:
责任R=社会(组织)关系(Y轴)*社会(组织)行为(X轴)
X为责任动力系统,即社会(组织)所期待的社会(组织)行动或行动模式;
Y为责任静力系统,即社会(组织)行为指导、评价、判断、处置的规则系统。
因此根据责任两个维度,我们构建了责任(4R)
矩阵,并提出四个责任单位:角色责任R1、能力责任R2、义务责任R3、原因责任R4。


角色责任R1(外驱动力X1,显性约束力Y1)
角色责任R1由外驱动力导向X1和显性约束力Y1构成,表示个体行为满足社会(组织)期望,结果具有共性和一致性,对这种行为评价的总和,即为角色责任R1。其典型特征是:不违反社会(组织)规则、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共性和一致性、易评价和监管。
通俗理解为: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因具有明显的约束力和外部监管条件,数学表达式为(-1,0),即按照规则做,正常状态为(0),违反规则的状态为(-1)。通常指遵守公司的各项规则制度的责任行为方面。这种极性为约束性原则,要么符合规则,要么违反。
管理模式为:制度规则类行为结果
角色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边界问题即分工与岗位职责,公司规则系统即制度、流程、标准与规范的建设问题。
数学逻辑表达式:R=R1(-1,0)


能力责任R2(内驱动力X2,显性约束力Y1)
能力责任R2由内驱动力导向X2和显性约束力Y1构成,表示对个体超出组织期望的部分进行变动评价,典型特征是结果的差异性。
通俗理解为:努力做事情的差异性结果。数学表达式为(0~N),表示责任会因人而异,产生结果差异,这种差异为程度性的,不存在正负极性。
管理模式为:目标激励类行为结果
能力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评价问题即竞争、目标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岗位目标体系、薪酬结构、绩效管理、胜任力
模型等。
数学逻辑表达式:R=R2(0~N)


义务责任R3(外驱动力X1,隐性约束力Y2)
义务责任R3由外驱动力导向X1和隐性约束力Y2构成,表示对个体的社会(组织)鼓励倡导但又是制度规则无法强制性要求的行为进行评价,典型特征是无强制的责任契约关系。
通俗理解为:应该做,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因非角色特定责任,无法强制,难以监督,所以无法对结果进行正式约束。其数学表达式为(0,+1),表示行为人可以做(+1),也可以不做(0),不存在处罚,但组织内部鼓励行为人行动有为。
管理模式为:企业文化或软性号召(精神鼓励)管理
义务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交互问题即合作,企业内部协同系统,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问题。
数学逻辑表达式:R=R3(0,+1)


原因责任R4(内驱动力X2,隐性约束力Y2)
原因责任R4由内驱动力导向X2和隐性约束力Y2构成,表示对个体在外界没有强制约束力条件下的由个体思想、观念、理念以及信仰因素作为内驱动力主导下进行的行为选择的评价。数学表达式为(C,c),表示行为人可以做利他性(通常为利于组织方面)(C)选择,也可以做利己性(站在自己的立场)(c)选择,典型特征是无强制性地决策判断过程。
通俗理解为:因不同原因选择下做的事情。依靠行为人的内驱动并且无显性约束条件下的责任行为,这种责任停留在行为者的思想理念层。
原因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理念问题即选择系统,包括企业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战略等问题。
数学逻辑表达式:
R=R4(C,c)或R4(0,+1)/(0~n)
理性责任4R图式:
R=R1(-1,0)+R2(0~N)+R3(0,+1)+R4(C,c)
这个责任图式包括了人类的所有责任范畴,这四种责任分别破译了人与制度规则的关系、人与目标激励的关系、人与文化协作的关系、人与思想理念的关系,明确了社会组织进化的规则,即分工、竞争、合作、选择。
理性责任(4R)
矩阵实际区分了人类个体行为与社会(组织)行为选择模式。一般个体行为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动力的方向与大小,而社会行为选择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组织)关系。在社会(组织)关系中存在一般约束力和一般驱动力,一般约束力包括社会(组织)层面的也包括个体自身层面的约束因素,根据它的表现规律可分为显性约束力与隐性约束力;一般驱动力也包括社会(组织)层面和个体自身层面的驱动因素,可分为外驱动力和内驱动力。  责任的四个象限会因为X、Y维度的变化而导致责任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揭露了我们人类所有管理问题的本质!
传统责任心管理模式:经验管理
角色责任管理模式:科学管理
能力责任管理模式:目标管理
义务责任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原因责任管理模式:战略管理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第四现象:R2R2R2R(调节变量)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责任4R矩阵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责任R=社会(组织)关系(Y轴)*社会(组织)行为(X轴)

X为责任动力系统,即社会(组织)所期待的社会(组织)行动或行动模式;

Y为责任静力系统,即社会(组织)行为指导、评价、判断、处置的规则系统。
因此根据责任两个维度,我们构建了责任(4R)矩阵,并提出四个责任单位:角色责任R1、能力责任R2、义务责任R3、原因责任R4概念。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